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dqshuwu.com

第524章 新试点(2 / 3)

加入书签

建筑师的约束,让建筑设计进入更市场化的竞争,许多先进的新理论也会被国内建筑师所接受等等。

坏的一面同样有很多,这也是变革时期难免会遇到的事情,最典型的就是大屋顶的泛滥,日后甚至还会出现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要求北京新建的大型建筑必须要有大屋顶,这就让建筑师们叫苦不迭了。

大屋顶不是不好,到也要看用在什么地方合适,这一时期可是不管建筑适不适合大屋顶设计都必须给加上,结果弄出来一大堆让人无力吐槽的建筑来。

这股子风气持续了多年才被压下去,等结束之后,新建筑不要求大屋顶了,关院士反倒在北大图书馆新馆设计中采取了大屋顶的方案,受到了建筑界的一致好评。

究其原因,北大图书馆位于燕园中心区,周围都是大屋顶的传统式建筑,原有图书馆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实用主义的方盒子、平屋顶,在燕园的整体环境中突兀矗立。

图书馆扩建的地段是整个区域的核心位置、轴线对景处,在关院士看来,新建筑应对整体环境起到统领作用,采用大屋顶形式是理所当然的,不为别的,只因为这个地点需要这样一座统领全局的建筑。

关于大屋顶,在建筑界也是来回折腾了好几次,有时候的一拥而上,有时候又是一棍子打死,有时候又再次卷土重来;在林楼看来,这些都不可取,像关院士那样从实际出发、从周围的环境来判断适不适合使用大屋顶的设计才是最合适的方法。

这一现象的历史颇为复杂,既有当年西方建筑师在中国的尝试,也有苏联建筑师民族化的影响,还有一些行政方面的影响,建筑师们有时候为之狂喜,有时候又为之痛苦不堪。

而眼下,就是建筑师们即将痛苦的开始,林楼当年求学的时候,可是听经历过这场风波的老师吐槽过无数次,对此记忆颇深,现在既然赶上了,自然是要做点什么的。

追求大屋顶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夺回古都风貌”的行政命令,但是在林楼还有许多建筑师看来,想要保护北京老城区,办法多得是,一律给房子盖上大屋顶,显然是最不可取的。

要在提升北京居民居住质量的同时保留老城区原貌,菊儿胡同方案肯定比大屋顶更好;要在新建筑中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精髓,林楼在香山饭店、北京亚运会主体育馆项目中的尝试都值得借鉴,这些都是很好的解决方案。

所以林楼便把这次会议的发言主题确定为这个方向,他之前在巴黎、在东京搜集了大量老城区保护的资料,再结合自己的经历,绝对可以写出一篇大文章来!

只是如此以来,未免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从而将自己陷入纷争之中,不过话又说回来,想要在任何一个领域成为大牛,总少不了类似的事情,他如果想成为吴委员那样在业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建筑师,就少不了类似的考验。

温室里可开不出灿烂的花朵,只有经历风水雨打,才能见到彩虹,此次面对的反对固然强大,但最终的结果已经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而且,现在林楼也不是孤军奋战,吴委员、关院士等人的看法和他是一致的,另外他此前写得诸多文章、做出来的诸多项目,也已经证明,他有这方面的能力。

无论是从能力还是势力的角度来说,他都可以写这篇文章,并在会议上和那些反对的人进行光明正大的辩论。

林楼花了一段时间,整理好巴黎和东京老城区保护的资料,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践经历、以及过去中国在这方面的得失,写好了演讲稿,然后拿去给吴委员和关院士看。

这两位在看到文章之后,表情有些纠结,单从学术角度来说,林楼这篇文章写得自然是非常出色的,资料之详实、论证之严密,拿来当这种会议的发言稿绰绰有余,但这次的会议可不仅仅是学术方面的问题,林楼的文章可是会得罪人的。

他们也向林楼表达了这方面的意思,林楼感谢了两位老师的关心,并表示他早就知道这些,但是为了中国建筑不至于走弯路,他还是愿意承担这些压力。

这下,两位老师便无话可说了,看向他的目光又柔和了几分,一位天才的建筑师固然可贵,但勇于承担责任的建筑师却更加难得。

“既然你已经想好了,那就去做吧,我们这些老骨头,还是能帮你一些忙的!”两位老师拍着他的肩膀勉励道。

当林楼把演讲稿提前送过去的时候,组委会有些迟疑,他们当然知道这个话题的敏感性,转而去咨询其它人,这时候吴委员的影响力就发挥了,他和关院士同时表示了对林楼的支持,于是组委会也没办法让林楼修改演讲稿。

等到了正式演讲的时候,林楼还没讲完,下面就响起一片嗡嗡声,大家纷纷交头接耳讨论着林楼的稿子。

好多人都在考虑如何驳斥林楼的演讲,有的是因为对自我理念的坚持,有的则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因为他们对大屋顶的研究颇为深入,要是这股子风潮能够掀起来,他们就能获得更多的设计机会,要是没有,以他们的年龄,恐怕很难适应其它风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