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2 / 3)
而沈初,早已以袖掩面,没有脸面再见张九龄了。
张九龄无奈道:“好歹也是我大唐的公主,你的礼数……”
李长安只当听不到,既然被发现了也就没有了做贼的必要,李长安干脆从树上一跃而下跳到了张九龄的院子中。
“也怪我这段时间太忙了,竟然没及时察觉到老师是思念亲人了。”李长安扭了扭僵硬的身体。
方才她生怕打扰到张九龄作诗的灵感,就一直趴在树上一动都不敢动,腿都趴麻了。
张九龄叹息一声:“你做的事情是于国有益之事,无需总挂念着我这个没用的老头子。”
说起来也奇怪,先前做宰相,整日事务缠身,张九龄也没有如此强烈的情绪,反而是被贬了,整日无所事事,他的爱恨却强烈了起来。
“也不知十年之后,天下还有没有人能记得住老夫的名字。”张九龄苦涩道,“老夫一生追求治国平天下,渴望如先贤一般留名青史,终究却是一场空,或许我应当辞官归乡,回岭南为母亲守墓,享儿女承欢膝下、天伦之乐。”
“先生凭借今夜这首诗便足矣名流千古了。”李长安道,“莫说只是十年,就是一百年、一千年后,依然会有人传诵先生的这首诗。”
“你啊,总是这般会安慰人。”张九龄并不相信李长安的话,往前数千年,也只有先贤的了了几本著作能流传至今,他张九龄又什么能耐能和先贤并列呢。
李长安只是微笑。
“还有一事要询问老师。”
“何事?”
李长安道:“我已经组织好了去安南寻稻种的商队,预计会从岭南过路,老师可否愿意商队将老师的家眷一并带回荆州来呢?”
张九龄目瞪口呆。
八月十五之后,田地已经翻完了,而后接下来就是种植冬小麦。
李长安带着裴素就像两个连轴转的陀螺一样,在整个县转来转去,不仅是宁村,漳县的其余村乡也都在种植冬小麦,李长安干脆又从每个村子中挑了几个能识字的人,让她们跟着裴素上课,学一学如何科学种植冬小麦以及怎么预防虫病。
直到十月,冬小麦种完,李长安才又闲了下来。
然后她又琢磨起该怎么利用好冬天的时间好让宁村更富裕一些。
万事不决找老师,李长安背着自己的小书包钻进了裴素的别业。
这是裴素拿着问李长安要来的科研基金置办的别业,内有田地千余亩,还有一方百亩大小的湖,有田有水,还有人家。
那块绿树环绕的空地上,就是裴素修建的宅院,大大小小数十座。
按裴素的话来说,这就是大唐农科院的雏形,日后这边必定要住数十人看护田地牲畜,房子修少了研究人员都没地方住。
孟浩然倒是过来了一趟就不愿意走了,甚至动了在此定居的心思,找人去襄阳把他的妻女都接了过来,如今已经开始收拾屋子了,想来年前就能住进来。
甚至他还亲手给别业提了一句诗“鸟从烟树宿,萤傍水轩飞”。
李长安过来的时候正好赶上晚饭,她一进别业门,就被一群小孩围住了,各个争着给她带路。
这些孩子是裴素收养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女孩子,附近的几个村子里但凡有养不起的孩子,都可以领到裴素这里。管吃管住,裴素还抽空教她们写字。
十岁以上的孩子就负责拿着竹简和刻刀记录每块田每日的情况,小一些的孩子就负责给牲畜割草喂料。
李长安找到裴素的时候,她正蹲在湖边记录芦苇的生长状况。
“裴老师这一院的孩子可真够闹腾的。”
说着话,李长安就走到了裴素身边,也蹲下来看芦苇。
然后什么都没看出来,事实上,要不是她早知道这些长的高高的草是芦苇,路上遇到她都不一定能认出来这是什么植物。
裴素头都没抬一下,她手中拿着刻刀和竹简比起需要沾墨水的毛笔和容易湿软的纸,还是竹筒和刻刀这样古老的记录方式更适合田地。
“小孩子长得快,用不了几年就长大了,从小养大用起来也顺手。”
李长安看着裴素拔起一根芦苇,扒拉出它的根茎,“二十里外的村子都听说了这边有一个养孩子的别业,要把孩子往您这送。”
比起对孩子挑挑选选,带着孩子一走就再没了消息的人牙子,显然还是就在本地,无论送来的孩子长相是歪瓜裂枣还是自身不太健康统统收下的裴素别业更像个卖孩子的好去处。
“你没钱了?”裴素终于抬起了头,看向了李长安。
她以为是李长安没钱了,养不起这么多孩子了,所以过来劝她少买一点。
李长安摇头否认:“这倒不是,我不缺钱。”
这几十个给口饭就行的孩子还用花多少钱,一斗米是十二斤,市场上散买十三个大钱一斗,批发价也就八文钱一斗,养一百个孩子一年也就花四十贯钱,还没她公主府里一个花瓶值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