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dqshuwu.com

第743章 兰思丽——范思哲(1 / 2)

加入书签

王小喆的建议,是在今年春节后的高层例会上提出的,黄菲菲很重视,特意交代服装厂厂长沈鸿达、首席设计师海伦娜等人要认真研究。

为此,服装厂专门开了几次会进行讨论,但大家的意见一直没有统一下来。

服装厂的高层中,除了厂长沈鸿达与首席设计师海伦娜之外,还有中方副厂长(行政)吕红军,生产副厂长赵成华、财务经理寇虹、品管经理麦克·马龙,市场经理温斯蒂娜·加西亚,技术经理吴岱霖,以及几个车间主任。

他们组成的这套班子,对外有两个牌子。兰达服装厂是合资工厂,负责包含设计、制版、原料与配件采购在内的生产部分,以及承接各大机关、企业或团体的定制业务。

兰思丽服装公司则是香江独资服装公司,负责进口原料、配件采购、生产线与生产机械的引进,以及对外销售等工作。

(这种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的做法,是由于国内政策所限,所以才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具体原因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种做法在八九十年代的合资企业中非常常见,本文以后将统一采用“兰思丽服装公司”的称谓,读者们就不要深究所有制与政策的问题了。)

兰思丽服装公司目前没有在国内开展零售业务,所以没有设立专门的销售部门。市场部主要负责外贸订单,以及市场信息、时尚资讯的搜集工作。

兰思丽服装公司管理层人员来自三个渠道:厂子沈鸿达和首席设计师海伦娜是通过猎头公司外聘来的。

中方副厂长吕红军是政府派遣来的,负责行政工作,寇虹是孙氏投资公司派来的,负责财务工作。

品管经理麦克·马龙,市场经理温斯蒂娜·加西亚,技术经理吴岱霖这三个人,都是被收购的科尔泌服装公司的业务骨干,正好充实进公司管理层,填补上了人员缺口。

盛智文的科尔泌服装公司被兰思丽收购后,还保留下来一些人员。生产和品管方面的人才都到了首都的工厂,市场人员和几名设计师则是留在香江。

其中市场人员在未来大厦中兰思丽服装公司的办公室工作,几名设计师则是在未来大厦里找了一个办公区域,成立了一家科尔泌服装服饰设计工作室,由海伦娜负责。

兰思丽服装公司一线的工人比之前增加了数倍之多。除了合资时原厂的工人外,新招入的员工文化程度基本都在初中以上。个别军烈属家庭、五保户家庭的子女学历被放宽到小学毕业。

所有新员工在入厂前都接受了严格的入职培训,考试通过后才正式入职。

原厂的职工除了个别技术水平高的人,剩下的职工慢慢被淘汰到二线位置,转而从事后勤服务工作。

整个企业一线职工的技术能力提高了一大截,而平均年龄也是下降了许多。

兰思丽服装公司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企业一片欣欣向荣,订单排着队,职工们工作压力虽然很大,但每月的收入绝对对得起他们的付出。

兰思丽服装公司的厂区就在原来宏达服装厂的原址上,位于首都中关村北路,临近未来四环路的位置。

原厂区占地面积为八亩。因为在合资的时候,政府还将早已资不抵债的被服厂作为填头,一起并入到了合资公司中。所以政府又在原厂区旁补给兰思丽服装公司四亩地,用于扩大厂区。

原先大家还想着,等以后公司效益好了,还可以用这块地盖两座住宅楼,结果这刚几年呀,这十二亩地已经被不断增加的车间和库房占得满满的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针对公司是否需要增加皮革制品的分厂,管理层的看法一直没有统一下来。

有些人希望先将现有项目做精做大,有些人则是支持扩大企业经营范围,将皮革制品纳入到公司生产项目中来。

不同的发展思路,导致管理层内部无法取得共识,于是这个提议暂时被搁置了。

不久前,几件事的发生,使得这个提议又被重新摆到了大家面前。

首先就是八月八日在武汉发生的打击假冒伪劣活动。

这时候,许多没有关心过国内服装市场的人才发现,原来在南方已经有大量的私人企业已经进军服装鞋帽行业。

他们的产品不仅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商场和小摊上,而且还通过各种渠道走出了国门,开始挣外汇了。

随后不久,就在八月底,经过海伦娜的介绍,嘉华投资公司商务开发部的方颖与海伦娜的老乡乔瓦尼·詹尼·范思哲达成一揽子合作计划,涉及到了多家企业。

海伦娜当然也没有让自己吃亏,她为兰思丽服装公司争取到了范思哲副线品牌兰思丽——范思哲。

这个品牌将由海伦娜与詹尼的妹妹多纳泰拉·范思哲共同监管。

多纳泰拉也是一位富有天赋的设计师,她在范思哲公司担任詹尼的助手,协助哥哥管理,主要负责广告宣传推广,以及产品授权生产的工作。

其实早在七十年代,多纳泰拉就以模特的身份为詹尼的工作室服务。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