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dqshuwu.com

第27节(3 / 3)

加入书签

彼伏。

想着萧景曜科考在即,萧元青在吃食上便格外精心,那些辛辣刺激的东西,萧元青一样都没要,尽买些清淡的粥和糕点回家。

萧景曜同样起了个大早。对于考试,他虽然没什么紧张的情绪,但也不会懈怠。

既然已经定了个小目标,那就要好好努力。萧景曜对自己的实力再自信,也不觉得自己在家躺着就能轻轻松松拿个府案首回家。

能卷出头的卷王,都必定有过人之处。科考就像打仗,想拿第一名,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天时对于所有考生都一样,地利嘛,得看抽号牌的运气,要是不幸被分到臭号还能忍,万一倒霉分到了个屋顶透光的号舍,考试的时候再下场雨……那真是哭都没地方哭。

天时地利都不可控,萧景曜只能将人和做到最好。

哪怕这些典籍已经稳稳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萧景曜依然没有任何懈怠。背书是一回事,理解是另一回事,理解后怎么表述出来,又是更高的层次。

并不是把书背好后就能高枕无忧。萧景曜字字斟酌,脑海里过了无数遍阐述的方法,然后挑出自己觉得最合适的几种。研磨,铺纸,提笔,将各种方法阐述的文章都写出来,然后再一一对照,更改用词,挑出最让人满意的一份。

精益求精,不外如是。

萧景曜念书的时候,萧元青和刘慎行是绝对不会胡闹的。他们两个分头行动,刘慎行跑去府城各大酒楼到处转悠,看看这些大酒楼有什么过人之处。萧元青则去找了牙人,让牙人找个手脚麻利又老实的妇人,负责这段时间洗衣做饭这些事。

萧景曜沉下心来,一篇文章一篇文章仔细研读分析,全心全意沉浸在文章之中,结合后世分析的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孔孟荀等人的生平事迹,再结合他们三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蓦地豁然开朗。竟有种隔着遥远的时空同先贤们远远对话的感觉。

要是孙夫子在这里,看完了萧景曜最新的文章,必然又要感慨一声萧景曜天赋的可怕,文章精进速度如此之快。

简单来说,萧景曜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只是让他单纯地记下儒家经典著作,他沉稳的心境让他能快速理解文章的意思。许多读书人也就只停在这一步为止,满嘴圣人之言,却不得其法,无法更进一步。

而萧景曜现在,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感悟,和其他人照本宣科不同,萧景曜的文章,已经能做到文采斐然的同时,还能用儒家思想理论联系现在的实际问题,给出一份不管让文采派还是实干派都非常满意的文章。

感谢后世的教育体系,语文课都是联系作者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一起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萧景曜熟练地用上了这一套体系,成功比现在有部分还只会张嘴闭嘴“圣人有言”的读书人们远远甩在身后。

其实这也是儒学发展到现在进入的一个误区。先秦时百家争鸣,学子们都有敢于创新和不断进步的精神。孟子说人性本善,比他晚一辈的荀子就能提出不同观点,顺便把其他儒生骂了个遍,全都是他嘴里的“贱儒”,掀起儒家内部大骂战,其他儒生们互骂的时候还摒弃前嫌联合起来喷荀子。

骂战热热闹闹,后人看这段历史只觉得有趣。但认真分析下来,那时候的儒生们,还是有一股锐意进取的锋锐之气在的。不会觉得质疑圣人之言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而现在……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唯一定下的学派后,圣人之言几乎成了金科玉律,敢于质疑的几乎被读书人群起而攻之,看不到不同时代背景下儒学的局限性。

萧景曜正好能跳出这个思维局限性看待问题,已经比许多读书人强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现在的学识水平已经能吊打大齐众多读书人。还是那句话,境界是境界,学识是学识。人家寒窗苦读几十年也不是白学的,萧景曜现在的水平肯定不能和那些举人进士们相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