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dqshuwu.com

第736节(4 / 4)

加入书签

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争霸后期,水军军团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这股势力一直伴随着整个大吴帝国的兴衰。

大吴帝国中期,正是帝国最为繁华的时候,帝国在东海与南海,都有着庞大的水师军团,天下太平,便有折子提出,水军耗资巨大,每年国库需要支出一笔军费用在两支水军上,所以建议朝廷裁减水军,给国库减轻压力。

水军方面,对此当然是极力反对,但是没有战事的情况下,长期保持庞大的水军,也确实给帝国带来不小的压力,一开始的时候,水军方面只能用海上有海匪骚扰海疆为理由,一再推迟裁撤水军的提议,水军方面也确实做出出海剿灭海匪的军事行动。

但是吴国皇帝显然也觉得压缩水军势在必行,如果没有过硬的理由,水军的裁减势在必行,就在这种时候,南海水师一直水军为了追击海盗,在海上迷失了道路,阴差阳错进入了南海诸国的领地,南洋诸国也是不堪海盗侵袭之苦,在得到当地人的帮助下,南海水师精心设计,一举歼灭了骚扰南洋多年的几股海盗,回到吴国之时,带回了南洋大批的特产。

也正因为这次偶然,大吴帝国发现了南洋诸国的存在,这就成了吴国水师的救命稻草,自此,水师继续保留,但却并不是用来打仗,而是用水师作为官商,进行与南洋的贸易,所以中原一开始的南线贸易,其实是从水师开始,等到吴国被大华帝国取代,为了稳定局势,大华帝国颁下了开海令,允许中原商人自有与南洋进行贸易,而贸易的重点,就在福海道。

大华时期,无论是与西线还是与南线的贸易,都是十分的繁盛,即使后来西梁崛起,西线商路被阻,但华朝与南洋的贸易却一直是如火如荼,直到华朝内乱,天下分崩离析,群雄争霸,这才与南洋的贸易一度中断,直到大秦帝国建立之后,才重开南洋海路,不过与前朝时候的盛景相差还是太远。

福海道因为海盐和南洋贸易,也就成了帝国极为富庶的地区之一,天门道之乱,江淮和东海两道道路封锁,海盐难以往关中地区供应,所以福海道就成了往中原供盐的唯一地区,只是河北道青天王之乱,福海的海盐陆道,便被切断,福海的海盐,只能从海上运输,而青天义军实际上已经进入福海道境内,夺下了南海水师,虽然南海水师不让战船落入叛军之手,自己焚毁,却还是被青天义军抢下了一批,数量不多,却也是在海上游弋,给海上盐道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福海道下辖三州,漳州地处福海西边,与河北道接壤,韩三通与青天王在河北道进行对决的时候,福海道就已经在漳州进行布防。

韩三通连战连败,整个河北都已经落入了青天王的手中,韩三通无可奈何之下,领着残部退到了福海境内,暂时进入了漳州城。

韩三通本是想借助漳州城的防御,先挡住青天王的攻势,然后等待朝廷的援军,对青天义军进行反击,但是如今漳州平原之上,几乎到处都是青天王的人马,漳州六县,众多城池,都已经落入了青天王之手,漳州城已经是漳州境内最后的一座堡垒。

在青天义军还没有进入福海之时,福海这边就以漳州成为中心建立坚固的防御阵地,漳州城虽然地处平原,但是背靠平原少有的一座山,阿弥山虽然不高,但是却也算是一道后方屏障,整座漳州城倒也是易守难攻。

这是漳州最后一块骨头,在青天义军的眼中,只要啃下了这块骨头,整个福海道的士气便将崩溃,用不了多久,青天军便会席卷整个福海道。

青天军集结了重兵,显然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漳州城,似乎是有意而为之,在大年初一,就开始突然出现在漳州平原上,对漳州城进行了凶猛的攻击,如果不是韩三通早有准备,还真是要被打个措手不及。

虽然是败军之将,但是韩三通显然想要在漳州找回自己的尊严,亲自在城头指挥,连续三日,青天军拼死攻打,前赴后继,漳州守军也是誓死防守。

阳光照耀下,旗帜鲜明,甲胄闪亮,但是每个人的心里,却都是乌云笼罩。

城楼上,秦军兵士神色严峻地盯着城下密密麻麻如同蚂蚁一样的青天叛军,心中却也是不由得有些发毛。

青天军人多势众,他们之中,大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百姓,青天王大旗一展,一大帮子泥腿子就跟在后面摇旗造反。

这些青天士兵,甚至没有统一的武器和服装,不少人甚至衣衫破烂,乍一看去就像一群乌合之众,可是偏偏这群乌合之众在青天王的率领下,扫平了整个河北道,而且将左屯卫将军韩三通打的节节败退,最后竟然退到了福海道漳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