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dqshuwu.com

第665节(1 / 3)

加入书签

启元二年伐蜀战役完结之后,包括辽阳郡在内,新帝国进行过一次彻底的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八千六百万人,淮河以南地区(除川蜀以外)的人口,高达五千八百万。

到启元二十年,短短十八年间,淮河以南地区的人口暴增六成还多,达到九千三百万。

虽说南方土地产粮的潜力,能够承受上亿甚至更多的人丁消耗,但是这些土地,用四五千万人就勉强耕种;江淮地区工矿及运输业一直在迅猛的发生,但到启元二十年,国内工矿及运输业容纳的劳动力也就一千万稍多一些而已——单纯从劳动力而言,虽说土地能够承载,还是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大量的剩余人口。

西北疆是苦寒之地,愿意移民西北疆实边的人不多,需要中枢财政拿出大量的补贴才可行,而大量剩余人口则以海外十六个都督府为核心,往南洋地区进行迁移。

将永兴年间也计算在内,到启元二十年近三十年间,济州、卢加、普丹、佛僧罗十六个都督府容纳的移民就超过当地土著,高达四百万人,而以十六个都督府向周围诸国迁移的海外移民差不多也有此数。

比起向南洋地区的主动移民,截止到启元二十年,往西北疆及东北地区的实边移民,还不过一百二十万人,中枢还为此付出上千万银元的代价。

佛僧罗从启元十四年才设立海外都督府,到启元二十年,移民佛僧罗的江淮民众就高达二十万人。殖商银庄、南洋船社与都督府以极廉价的价格向江淮移民出售肥沃的土地,六年时间在佛僧罗岛兼并或开垦棉花种植园总量高近千万亩,成为江淮棉纺工业最重要的原料产地之一。

到启元二十年,黑水洋、南洋船社名下登记注册的五百吨级以上商船就高达五千艘。

除靖海水师、东南水师之外,黑水洋、南洋船社装备三级主力战舰的护卫舰队与诸都督府护卫军,亦成为新帝国在海外最为重要的军事力量。

比起黑水洋、南洋船社这种军政财商结合的特殊势力体不同,殖商银庄要稍稍单纯一些。

早初殖商银庄用六百万亩赏功田所置换出来的两千万银元的资本金,到启元二十年激增了二十倍,达到四亿银元,这还没有将过去二十年向股东发放近两亿银元的钱息计算在内。

淮东钱庄的实力跟规模比殖商银庄还要大一些,资产金达到六亿银元;此外济州银庄等数家规模稍小,后期才得到发展的银庄,资本金亦在千万银元到近亿银元不等,资本实力并不容小窥。

早期的海外贸易主要是与当地人及势力进行交易,而传统的海外贸易物已经难以满足新帝国增涨的需求,到启元二十年,海外移民渐近成为贸易的主体。

包括十一个海外都督府以及柔佛、婆罗、高丽、扶桑等国在内的海东、南洋,到处都是汉人投资开发的矿井跟种植园。

到启元二十年,输入国内的婆罗火油每年就升至六十万吨,而输入其他地区的婆罗火油,每年也高达三十万吨,年贸易总额高达三千万银元。而控制婆罗国逾九成油井的婆罗火油商社,不仅具体经营者、管理者及核心技工都是汉人外,其股数除了皇室、殖商银庄、淮东钱庄、南洋船社等持有外,其余则主要由卢加都督府等地的移民群体持有。

除了婆罗火油,而从海外输入江淮浙闽地区、作为纺织工业原料的棉花,截止到启元二十年,每年就增加到八百艘海船之多——这些棉花原料的供应商,差不多有七成皆是海外移民控制的种植园供应,早期流放海外的战俘以及当地土著及后期移民海外的江淮民众,则是这些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

除了火油、棉花是主要输入货物外,每年还有差不多近三千艘海船,满载着硝石、婆罗山灰、硫磺、金银铜贵金属、蕉麻、蔗糖、名贵木材、药材等大宗货物,在崇州、江宁、明州、海州、津海、铁山、辽口等地靠港……

而这些庞大的大宗货物输入,国内则以新布、成衣、染料、食盐、瓷器、钢铁、船舶、兵械以及传统的茶叶、丝绸等大宗货物进行贸易抹平。

制造机械、蒸汽机及最新式的战船及火炮、火枪,则在严禁出海的名单之列,受到严格的监管——不过大量技术工人及学者的移民南洋,海外都督府辖境的新学、新产业及工业实力从启元十年之后,也开始有强劲的增涨。

大宗海外贸易,除了涉及其中的诸多势力获利极厚外,也给中枢岁入带来雄厚的海关税收,启元二十年仅海关关银收入就高达两千六百万银元。

算上对殖商银庄、淮东钱庄、南洋船社、黑水洋船社等商社团体的海外资产增值征税,启元二十年中枢岁入海外的收益就贡献了逾五千万银元,占到启元二十年整个中枢岁入的四分之一。

启元二十年中枢岁入规模达到两亿银元,是永兴末年的十倍;除了海外贸易繁荣的同时,也依赖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异样繁荣。

从启元二年中原战事彻底结束开始,林缚在国内启动六年一期的大建设计划,以建设代替战事,拉动对新产业的需求,促进工矿及交通运输新技术的发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