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dqshuwu.com

第一章就是扛起来(1 / 3)

加入书签

古往今来,担当价值千金,担当任重千钧。深刻认识和把握担当问题,做一个勇于担当、有所担当的人,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人生需要担当,有担当的人生才能尽显大气与豪迈;家庭需要担当,有担当的家庭才能拥有和谐与融洽;一个单位需要有担当的员工,有担当方能成就“经世之事业”;一个社会需要有担当的脊梁,有担当方能谋取天下的福祉。担当既有普遍性的要求,也有特殊性的要求。它在客观上有大小轻重之分,在主观上有承担与放弃之别。担当不仅是修身齐家的需要,更是治国平天下的需要。

★担当历来是评价人的重要尺度

古人说“为官避事平生耻”,说的是担当。又说“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说的也是担当。担当,简单地说,就是一事当前,勇挑重担、敢于负责。担当,关系到个人、家庭、单位、国家、民族,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存在于人的生命和社会发展的历程之中。历史转折之际,世事危难之秋,思想禁锢之地,人性扭曲之时,平凡工作之中,都需要人们勇于担当。担当的内容非常广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在现实生活中,担当与人们关于责任、良心、价值、奉献、牺牲、勇气和才干等方面的思考联系在一起,从而被赋予丰富的内涵。它既代表着“在其位,谋其政”的履职尽责,也体现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海阔胸怀;它既代表着“知其难为而为之”的执着理想,也体现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畏勇气。我们可以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来区分担当,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去认识担当。“一人做事一人当”,是普通百姓对担当率直快意的表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仁人志士丹心报国的担当誓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有志者身处困境自我担当意念的坦露;“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致力于国际担当的庄严承诺。深刻认识和把握担当问题,做一个勇于担当、有所担当的人,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如今,有些干部善搭“花架子”、搞“政绩秀”,将个人得失看得重于泰山;有的在工作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过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日子;有的成为怕得罪人、不敢坚守原则的“老好人”,等等。究其原因,便是缺乏担当。担当不光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品质,是每名领导干部都应具备的;担当更是一种能力,是干好任何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的历史时期,看一个干部称不称职,是不是“好干部”,关键要看他在大是大非前是敢于亮剑,还是置若罔闻;在矛盾纠纷前是敢于迎难而上,还是绕道而行;在危难关头是挺身而出,还是畏缩不前;在失误失败前是敢于担责,还是推诿塞责;在歪风邪气前是坚决斗争,还是消极对待。归根结底,看一个干部好不好,就要看他有没有敢于担当的精神。

★担当精神源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纵观历史,担当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肥沃土壤。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圣哲先贤的经典名言和壮美篇章,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担当精神的深刻内涵,为后世提供了思想源泉,树起了行为标杆。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强调“仁”的重要性。《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说仁人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别人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别人一起过得好。凡是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千年文化将这种“仁”之思想注入中国人的思想深处,优秀的干部在工作之中会处处“能近取譬”,时刻为人民着想。

中国共产党人吸收了民族优良传统的精华,继承延续了担当精神的因子,并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的担当精神上升到新的境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共产党人深深地明白,自己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也在人民,“人民”是其最核心的价值。历史证明,没有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共产党人不可能有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不止的担当精神,也就不可能在茫茫的黑夜中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创造出全新的历史篇章。

★担当就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古人说:“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对于我们各级党员干部来说,担当是职责所系、使命所在。一旦走上领导工作岗位,不管职务高低,都要肩挑更重的担子、背负更多的责任,所作所为都要对得起组织的重托、岗位的职责、群众的期盼、自己的良心。现实的生活中,有的怕得罪人,做老好人,不愿担当;有的胆小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