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dqshuwu.com

第454章 历史之中(1 / 2)

加入书签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位部首是个权臣,抑或是对上层惟命是从。但从履历上看,找遍全国上下,也不可能找到更具学术名望,更具实干经验的人出来了,69岁高寿的他担当论证组长,当之无愧,没人能找出一丝反驳的理由。

林从诫,江南名门之子,单从年龄上看,毫无疑问就是跟当今领导人一个辈分的,甚至于更高上一辈,说是跟美周郎一代的也不为过。首先他秉承了家族传统,名校毕业,自亮相以来就是绝对的高知,早年参加革命,从未留过洋,革命胜利后并未怎么去分享果实,而是回到家乡,致力于治淮、治黄等水利工作,始终专精于水利技术,从未对权力有过半分追求。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能力实在太强,技术实在太精,名望实在太高,即便对权力无甚渴求,却仍然被一级级提拔了上来,直至70年代著名的克州坝工程受阻,被迫叫停,之后领导人请他出来救局,重新规划后,终于将克州坝建成。

如此大功告成之后,林从诫已经是水利部首了,他如若有想法,进军更高层简直像玩一样,但他就不,这部首一当就是十几年,继续致力于水利工程,治水抗旱。

直至三溪论证再次提上议程,他责无旁贷,担任组长,想必这也是领导迟迟没有让他退休的原因,他退了,没人有本事主持这个大局。

今非昔比,不是秦始皇大臂一挥就拉几万人修长城的局面,三溪论证是一个绝对要遵从科学的事情,召集而来的专家团队,也必须是国之脊梁,部分出自一直以来研究三溪的人员,部分出自科委、计委、中科院等机构的推荐,还有来自各高校的知名教授等。

这些高知共组成14个专题组,从地质与地震、枢纽建筑、水文、防洪、泥沙、航运、电力系统、机电设备、移民、生态环境、综合规划与水位、施工投资估算等多个方面,全面论证三溪工程的可行性。

其中电力系统与机电设备,只是十几个专题中的一个,并非是最大的难点和焦点,争论也不是最凶的,地质环境那些方面才是修罗战场。

综上,三溪论证实际就是在讨论两个问题。

一,该不该修。

二,如何修。

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在长达几年的论战中,发散出了无数个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兴建如此规模的大坝是一件何其难的事情,有谁能说从头到尾能规划一切?技术上的多样性,人员上的复杂性,无疑会让这个论证越论越乱,越论越黄。

可神奇的是,这次历时两年多的时间,还真的要出定论了,美周郎没做成的事,距离开工只有一步之遥。

这一切,离不开一个脑子清醒,学术全面,且心无旁骛的论证组长。

需知,即便是支持的人,支持的方案各不相同。

即便是反对的人,反对的要点也各有千秋。

就拿初期讨论的方案来说,有的只赞成蓄水位不超过160米,有的认为可以170米,180米。反对的人也分情况,有的不是绝对反对,只是不赞成近期修,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造就了史上第一混乱的论证局面。

有幸,论证组长头脑清醒万分,他深知这种事争下去,十年也没完的,无论对错,必须要先将地基打死了再盖楼。在他的组织下,各类争端被总结分类为六个大方案,经过讨论论证甚至投票,综合决出一个代表方案,之后各专题小组以此为基进行论证。

令人头皮发麻的混乱局面,这才终于摘出了一个小线头。

而现在,整条线已经梳理清楚了,张逸夫端坐于分会场中,看着周围这一批头发花白,衣着简朴的家伙们,很难想象他们经历过怎样的复杂论证,同时心中也生出了由衷的敬佩。

张逸夫所在的分会场全称为“电力系统与机电设备专家组”,像老邹那样简称为发输电组比较方便。在这最后一次论证中,30余名专家并非全部在场,据老邹所述,有两位已经在论证过程中去世了,但他们的名字和意见必然会永远留在这里。

发输电组专家组长岳云鹤同样也是80左右高龄,成就无数,在多家机关与企业担任过总工程师,对电机与电力系统了如指掌,退休后回到菁华大学教书,至今仍在带博士生。两位副组长也是电机出身,德高望重,外加几位相关单位的顾问,组成了如今的阵容。

等等……老邹好像坐在了副组长的位置上……这老家伙够能折腾的啊。

张逸夫和夏雪作为打酱油的小年轻,必然是坐在很角落的位置,这景象听听也就够了。

时间到,闲聊结束,岳云鹤端坐首席,轻轻嗽了嗽嗓子,理了理都快耷拉下来的神仙一样的眉毛,朗然道:“下面,三溪工程论证,电力系统与机电设备专家组,第十次论证会议,正式开始。”

众人微笑鼓掌过后,岳云鹤先是望向了张逸夫所坐的这个角落。

“本次会议属小范围扩大会议,电力部推选出两位技术骨干参会,我们首先欢迎一下。”

稀稀拉拉的掌声响起,大多数人只是跟着鼓一鼓罢了,甚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